logo
Navigation
Views: 540 | Replies:0
华裔学生都想上的纽约史岱文森高中 竟也"政治不正确"了?
By 张岂凡  
OP 08/26/2017

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的雕像可能被移走,甚至是纽约著名公校史岱文森高中也可能面临更名……这并不是荒诞的玩笑,而是旧金山、纽约等地政府正在严肃研究的议题。
 
维州暴乱后,全美清理历史人物纪念物的浪潮正在急速蔓延,波及的已经不限于南北战争中的邦联人物,任何有过种族主义污点的历史人物都在被严格审查。高举“政治正确”大旗,此轮“雕塑肃清”运动究竟会把美国带往何处很难预知,但对于在种族冲突中地位尴尬的华裔而言,想要独善其身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哥伦布
在中国,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作为最先到达美洲大陆的欧洲人之一,是与郑和、麦哲伦齐名的世界著名航海家。但在美国,人们对于哥伦布的看法和评价一直存在争议。

纽约哥伦布圆环内的哥伦布雕像

在纽约,一座76英尺高的哥伦布雕像矗立在曼哈顿中心地带哥伦布圆环(Columbus Circle),这一雕像已经竖立超过100年,被认为是纽约城重要的地标之一。而纽约并不只有这一处哥伦布的印记,在华埠就有以意大利探险家命名的哥伦布公园和他的雕像。全美范围内,哥伦布的纪念物也很常见。即使是他从未涉足过的西海岸城市旧金山,也有哥伦布雕像。
 
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还是美国联邦法定节日“哥伦布日”。但这也是美国最具争议的节日之一。
 
人们指出,“发现新大陆”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说法。由于哥伦布以为他抵达的是印度,所以把美洲大陆原住民称为“印第安人”。同时,哥伦布把加勒比原住民作为奴隶带回西班牙的种植园,对美洲土著的屠杀都是哥伦布身上不可忽视的污点。
 
维州暴乱发生后,反种族主义者对于移除南北战争中捍卫奴隶制的邦联将领纪念物的呼声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而浪潮也波及到更广范围内的“仇恨符号”。哥伦布成为左派“雕塑肃清”运动中最知名、也是最先被触及的历史人物。

巴尔迪摩的哥伦布纪念碑8月21日凌晨被破坏

在马里兰巴尔迪摩,有着225年历史、美国最古老的哥伦布纪念碑本周一被人砸坏。在纽约和旧金山等地,移除哥伦布雕像的议题被正式摆上桌面。纽约市长白思豪本周宣布一个为期90天评估,将全面审查纽约市内可能存在“冒犯性质”的纪念物,哥伦布雕像首当其冲。
 
在哥伦布雕像因为反种族主义浪潮而面临被移除命运的背后,令人讽刺的是,哥伦布在美国被广泛纪念的起源,也是出于反种族歧视。
 
19、20世纪时,意大利裔美国人深受宗教和种族歧视所困扰。为了融入到美国主流,许多意大利社区开始纪念、表彰意大利籍的英雄人物哥伦布的人生成就。他们把这位探险家作为意大利籍美国人群体的中心人物,颂扬意大利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以此来确立他们在美国多元化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合法地位。
 
昨天,意大利裔团体在纽约市议会前集会抗议,保卫他们民族英雄的雕像。“不要动我们的雕像。停止‘政治正确’吧,它正在杀死我们。”
 
史岱文森
除了哥伦布,荷兰人史岱文森(Peter Stuyvesant)是另一个被认为带有“仇恨符号”的历史人物。一个犹太人运动团体已经要求白思豪在全纽约抹去这名反犹总督的印记,包括著名公校史岱文森高中的名字。 

纽约史岱文森有众多华裔就读

该团体领导人强调,史岱文森是一个针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的极端种族主义者,他尽全力阻止这些人群在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定居。
 
新阿姆斯特丹是17世纪荷兰定居点,建在曼哈顿南部,是新荷兰(New Netherland)殖民政府所在地。史岱文森是新荷兰殖民政府最后一任总督,也是任期最长最成功的荷兰总督。他促进商业,重塑市政,维护社会稳定,并避免战争——即使这意味着在1664年向英国人投降,并让新荷兰更名为现在的纽约(New York)。
 
有传记作家评论,正是史岱文森的行政化管理,使得新荷兰从一个挣扎的欧洲定居点前哨,建立成一个欧洲移民社会。但另一方面,作为加尔文主义宗教狂热者,他致力于把犹太人(史岱文森眼中“仇恨和亵渎基督之名”者)排除在殖民地外。 

纽约史岱文森广场内的史岱文森雕像

对此,研究荷兰裔美国人历史的新荷兰研究所(New Netherlands Institute)发言人认为这一要求“荒谬可笑”。他表示,这与邦联将领捍卫奴隶制的种族主义是完全不同情况。“这是17世纪的习俗,史岱文森反对他的教会以外的任何信仰以保持社会凝聚力,源于他对疾病防治的无知。”该发言人补充说,人们更应该讨论历史,而非移除雕像。
 
的确,人们纪念历史人物是为了弘扬他们的积极正面的精神、文化财富,但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会留有缺陷。不能因为一个方面而忽视或否定另一个方面,而应展示出一个完整形象。纪念哥伦布和史岱文森是歌颂他们开拓、探索精神,并不等同于粉饰他在种族、奴隶上的罪行。
 
华裔
实际上,因过于“政治正确”而被批评为“左派文字狱”的案例近年来就时有上演。但当“另类右翼”把冲突上升为暴力之时,反而更加刺激了反种族主义者的抗争。面对情绪被激发的民众,政客们的态度变得尤其微妙,发生一系列在“政治正确”上矫枉过正的现象也不足为奇。
 
然而,无论是维州暴乱引发的种族主义风波本身,还是更广范围的“政治正确”浪潮,华裔的处境都显得十分尴尬。除了本周ESPN解说员罗伯特·李(Robert Lee),因为与邦联将领同名同姓,为避免“冒犯”遭临时撤换,无辜“躺枪”外,很难觅得与华裔相关事件。

华裔解说员Robert Lee(右)

回顾美国移民历史,甚少有华裔乃至亚裔的祖先经历过南北战争。华裔很难产生情感、归属上的共鸣。而同为殖民主义受害者的华裔,历史上也没有如哥伦布、史岱文森这般会引起争议的人物。因而,华裔游离于整个风波之外,更多呈现出旁观者的身份,表面上看也并无不妥。但冲突背后所引出种族主义对抗多元化、移民的本质,却又让华裔无法完全置身事外。
 
“另类右翼”反对移民和多元化,华裔是他们的抗争对象;但过度的“政治正确”对于华裔来说也难说有利。
 
在高校录取“平权法案”问题上,华裔和白人更多情况下成为 “反向歧视”对象。而对于川普力推的新移民改革,崇尚教育的华裔人群,与非裔、拉丁裔移民相比,从直观上看会有更大比例的人从中受益,而非受损。随着华裔中产阶级群体的不断壮大,在健保、税收等经济问题上的利益,也变得与保守派主张更为接近。 

这些观点与“政治正确”或多或少有些背道而驰,也使得华裔在日益分裂的美国社会中成为奇特的“第三类”。作为少数族裔,华裔受到白人至上主义的广泛歧视,但对于非裔、拉丁裔支持的利益主张,华裔却又难以从中直接受益。

按照最符合自身利益来进行选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可厚非,但倘若因此忽视根本的种族权益却是危险的。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一百多年前《排华法案》可以堂而皇之地颁布,在分裂双方都愈发极端的当下力求独善其身,等风波真正吹倒自己身上时再觉醒、再行动,怕是就来不及了。

0 0
 Share with WeChat
Open your WeChat,Scan QR Code,and then click the share button in the top right corner of your sc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