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Navigation
Views: 2100 | Replies:0
中美“一带一路”合作,或可从中国帮纽约修路开始
By 观察者网  
OP 06/24/2017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与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于2017年6月20日至21日,在纽约、费城分别与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彭博社、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及宾州大学举行了四场关于“一带一路”的座谈与研讨会,百余名纽约学界、政界与商界精英人士参加活动,20多家中外媒体同时参与采访报道与交流互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是系列活动的四位中方专家之一,在交流活动中数次主旨发言与重点介绍“一带一路”的进展,受到诸多关注。现根据录音将其发言内容翻译梳理成篇。】

王文院长在美中关系委员会宣讲会现场


  在许多人看来,纽约是全球商业之都,因为纽约在过去一百多年总是能发现世界的投资、贸易与金融机会,并从中得利,进而创造了一个国际大都市的辉煌,甚至是奇迹。

  对于中国,过去40年,纽约——尤其是华尔街的风险投资家们——很恰当地发现了改革开放的机遇,通过帮助中国公司融资、上市、并购、再投资等各种方式,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同时也帮助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共赢共生的局面。那么,下一个40年的中国机遇在哪里?在“一带一路”!纽约只有像发现改革开放那样发现“一带一路”的机遇,才能在21世纪续写20世纪的辉煌。

  不过,有一些可惜,在纽约及美国许多媒体与公众舆论中,我明显看到美国舆论高估了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战略野心,揣测中国企图创造一个新的全球秩序,取代美国二战以来的国际自由秩序。我想,这种看法明显是过虑了,也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美国舆论也低估了中美在“一带一路”上的合作潜力。中国能为“一带一路”提供资金、劳动力、基建技术等,美国也能为“一带一路”提供区域安全、国际管理经验和软实力等,中美双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互助性非常强,美国理应成为“一带一路”的利益攸关方(stakeholder),与中国合作,共同获利,也帮助他国获利,进而出现“多赢”的多边主义局面。

  当然,美国有复杂声音是正常的。美国一些人对“一带一路”持怀疑态度是能想到的。他们不一定很了解“一带一路”,对其他国家如何评价“一带一路”的真实进展也不太知情。过去三四年,我与同事们去了约50个国家调研,看到了世界对中国贡献的期待,也真实感受到世界愿与中国合作的意愿。现在,有120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纷纷表态支持“一带一路”,40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备忘录。在5月份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来了29个国家的元首,130多个国家的代表,可谓是二战以来除了联合国大会以外最盛大的国际会议。这些都表明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参与热情。

  特朗普政府也派了高级代表参加此次论坛。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特朗普对“一带一路”的态度明显比奥巴马更积极、更主动。两周前,加州州长杰里·布朗访华,受到了习近平主席的接见。布朗表达了积极参加共建“一带一路”的意愿。习主席表示欢迎。这些都表明美国方面的积极变化。

  刚才有朋友讲到对“一带一路”地缘政治意图的疑惑及一些像人权、环保和经营透明、法律标准的担心。我承认,“一带一路”进展中当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要知道,中国有3万多家企业在海外,且绝大多数是私营机构,持中国护照在海外的中国人估计超过了300多万,这么大的一个群体,不可能没有被人诟病的缺点。但是,如果我们只盯着缺点看,或许我们将不可能发现世界上的美。

  在我看来,美国方面尤其是纽约的投资家、研究者、社会精英能否看到“一带一路”的机遇,关键在于能否完全接受一个拥有全球战略倡议、视野与政策的崛起中国。中国崛起是真实的,作为第二大全球经济体,可能在未来成为全球第一大,必然会有全球式的行动与倡议。

  但相比历史上的任何崛起大国,中国的倡议与行动都显得更加和平、包容与富有建设性。中国没输出灾难、没输出战争、没输出难民、没输出冲突,而只是出口了商品、基础设施、贸易、投资,还有上亿的旅游者。这样的大国“温和”崛起,根本不是革命性(revolutionary)崛起,而是维持现状的崛起。在美国,绝大多数学者恐怕都不得不承认,中国是维持二战以来国际秩序的最重要大国力量,如果不是之一的话。

王文院长在彭博社与20多家中外媒体交流


  刚才还有一些美国朋友提到中国在“一带一路”表态上的模糊与摇摆,也问到拉美地区是否属于“一带一路”。的确,过去四年,中国对“一带一路”的理解也在变化中,不断根据推进进程做出调整。比如,开始时,“一带一路”主要是专注亚欧大陆,中国政府的对外表述中常讲“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后来,随着全球对“一带一路”欢迎程度越来越高,像拉美、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都很希望加入,于是“一带一路”逐渐变成了一个全球倡议。

  这正是中国人对全球互动的学习进程,体现了一种“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精神。我前段时间写了一篇长文,讲述“中国的世界观不再像过去那样只盯着西方”,而是开始转向全球。历史地看中国,中国从清朝闭关锁国、自以为是全球中心,到新中国刚建立时、“一边倒”地在社会主义阵营,再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聚焦与西方合作,最后到现在“一带一路”的提出与推进,这实际上代表着中国人世界观的成长进程。不用历史的眼光看中国,许多时候无法看懂中国。

  基于此,有美国朋友也问起,五年以后“一带一路”会怎么样?让我设想一下,我觉得这真的很难。正如40年前,谁都想像不到改革开放会让中国产生如此大的变化,4年前,“一带一路”刚提出时,连习主席自己恐怕都没有想到现在的进展。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讲过,“进展超过预期”。从这个角度看,或许5年后“一带一路”进展也会超过我们现在的预期。

  不过,中国人善于五年规划。根据中国政府的公开承诺与规划,有一些数据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今年以来,中国多次对外阐述,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将向全球投资7500亿美元,预计出国旅游的中国人年均达1.3亿。纽约的朋友们不妨设想一下,这里有多少商业机遇、投资机遇、盈利机遇?

  有美国朋友也提到“风险”,很想知道中国如何驾驭风险?说实在的,这不应该是拥有华尔街的纽约人提出的问题。因为,在华尔街看来,风险不就意味着利润吗?风险越大,利润可能就越大。纽约怎能过于担心风险呢?这可能是句玩笑话,但逻辑是严肃的。

  话说回来,中国目前的金融耐心与投资能力许多时候要美国更大、更强。中国企业许多时候不指望一两年能盈利,而是立足于长远。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有时需要一二十年的盈利。但基建的提升,带动周边地价的上涨与老百姓福祉的改善,这个“综合利润”是很值得关注的。

  在这方面,中国通常在海外采用“工业园”的模式支撑长期运营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十年来都保持在1%以下,这本身就意味着这一运营模式的成功。现在,中国有一个新词,叫“耐心资本(patience capital)”,讲得就是这个意思。

  再说回纽约,我今天往返多个机构交流,颠坏了。纽约的道路沆沆洼洼,我的胃都颠疼了。多少年来都这样,为什么不请中国公司来好好地修一个纽约道路呢?在这方面,中国还是有“道路自信”的。或许,纽约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就应从改善纽约的道路开始吧。

作者:王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0 0
 Share with WeChat
Open your WeChat,Scan QR Code,and then click the share button in the top right corner of your screen.